回到主页

非常时期,要不要相信中医?

最新的治疗方案中,「中医药」开始扮演很突出的角色。例如,「肺炎 1 号方」已在一线投入实战——其临床有效率,官方称其可达 94.21%,等等。   但,不可否认的是,「中医药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,长期以来就是要面对很多「中医黑」,经常处于被轻视、甚至被歧视的境地。也因为其弱势,不为大众真正了解,反而牵扯上越来越多的「神秘性」甚至「非理性」,才导致——劣币驱逐良币,令抢购板蓝根、双黄连的夸张场景,一再发生……   这种局面,是怎么产生的呢?         历史上,所谓的「西医」,是明、清时期,伴随西洋传教士(利玛窦、汤若望之流)与鸦片商团(如:东印度公司),逐步进入中国的。彼时,西医相较于中医,尚不能占据显著优势。国人看病,仍是中医为主。   甲午战争之后,中国在国际上愈发落后。国人、尤其是知识分子们,对传统的「糟粕」大加批判,而「中医药」也不幸成为大时代烟云之下的靶子之一,开始被抵制。   今天,常有网文说,抵制中医是洛克菲勒们的「阴谋」。但实际上,真正开启「抵制中医」的,竟是近代的日本——   早在唐、宋,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等中医药典籍就已流入日本,逐渐形成他们所谓的「汉医」。但是明治维新之后,日本全盘西化,当局直接从政策上削弱、几近废除了「汉医」——直到今天,尽管你可以在东京、大阪的药妆店里看到无数「汉方」药品、保健品,但「汉医」在整个日本的医药体系中,还是属于边缘性的存在。   后来——   后来,就如我们大部分人所知——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们,比如梁启超、胡适,曾在很多经验上受到当时日本的影响,皆因为「明治维新」在亚洲获得了成功。也因此,他们亦借鉴日本「废除汉医」,而对传统中医药——作为旧文化的重要部分——发起持续性的抵制。当然,这样的抵制,是超出了医学本身,而更在于社会、政治和文化的层面。且这样的「抵制中医」倾向、思潮,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!(而今,你能在网上看到的大多数中医黑内容,包括所谓的「废医验药」之类,都是自晚清就有了的陈词滥调,并不新鲜。)   但中医,真的如此不堪吗?   特别提示:作者并非医生,以下仅供谨慎参考。         对中医的攻击,其最核心的靶点,就在于其「不科学」。   所谓科学,也就是近代引进的「赛先生」(Science),是由西方创造、并持续在世界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理念、思潮。网络百科对「科学」的定义是:「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、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,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。」(参考:百度百科)   这里面的关键词——「可检验」、「有序知识」、「系统化」等等,中医药大多具备、或部分具备,但唯独「公式化」没有。   那么,何谓「公式」?就是「放之四海而皆准」的通用模式,比如「青霉素」——它作为西方发明的广谱抗生素,就是「公式」般的存在,不论什么炎症,打针就好,无需望、闻、问、切,更无需「组方」。   但是中医不一样。看过中医的人都晓得,原生态的中医是因人而异、因地制宜——看上去都是发烧、咳嗽,却往往会针对不同人、开出不同的方子。也因此,那些通用的中成药、注射液,其效果也往往不如老中医单独组方、个性化煎药的效果好。这就让中医药系统很难形成真正的「公式」——它有知识性、系统性,但治疗方法总是灵活多变,不容易做到「放之四海而皆准」。   同时,它的「可检验」也备受质疑——虽然,很多中医药的疗效,是有着临床数据统计上的支撑。但,它的具体工作机理、治疗过程却常常不为人知,很难被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观测、证明。   比如,橙子可以提高抵抗力、甚至预防感冒(但究竟能不能预防,也是略有争议),按西医的观点,是它富含维生素 C(Vitamin C),这个是可以在实验室中被检验和测量的(抗氧化性);但是中医药的典籍说它「入手太阴肺经」,这件事就很难得到现代科学的认同,因为「经络」这个东西,在实验室中根本看不见、找不到……   看不见、找不到,一度令历史悠久的中医药,在时代的大潮中失去自信。   但很多中医药的方剂、诊疗方法,即便你看不见「经络」,更搞不清原理、过程,却每每又能在实战中发挥一定的疗效,甚至在某些场合,比西医的疗效、性价比更好。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,也是其最具争议的地方——当你遇到,现代科学不能完全解释,但却又能以一定的可信概率发挥作用的事物时,你是要相信它,还是要诋毁它呢?         中医药的知识系统,其根源来自「阴阳五行」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对应火、木、土、金、水。   这里的「心肝脾肺肾」,并非专指具体器官,而是泛指——以「经络」为架构的人体复杂系统。且这里的「金木水火土」,也并非单指物质元素,而是——更广阔时空概念下的能量流动模型*。(听起来有点虚,但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)   * 注:《史记 · 天官书》:「天有五星,地有五行。」金木水火土的概念,最早并非来自炼丹、化学等物质界的观察,而是来自天上五大行星之流转,与时间周期、空间方位高度相关。现在很多科普书对「金木水火土」的解释,仅认为它是狭义的物质构成元素概念,是有失偏颇、甚至大错特错的,没有真正领会到中华文化之精髓。   这样的「系统」,是超越了「器官」本身,而沿着「经络」遍布周身各处——比如,人类手指中的「小指」,是属于「肾经」,以至于,经常用小指提拎重物锻炼,是可以起到强肾固精的作用……这样的「隔山打牛」,是西方人想不到、悟不出,而只有中国人*才能慢慢积累出的知识、经验。   * 注:据说在古埃及文化中,也有类似「经络」的内容记载。它与华夏文明有无关联?这是,另外一个更大的话题了,此处不展开。   为什么中国人具有这样的悟性呢?   因为中国人的文化,是基于「象形字」的文化——中文的每一个汉字,包括其组词、造句、修辞、文章,都是基于「象形*」——看上去,只是一个局部,却在这个局部之中,能够观想、映射至整体的各个方面,类似「全息」。也因此,在中国的艺术文化之中,是特别有「书法」这一项,单写一个字,就能看出整个人的精气神——远比西方的「笔迹鉴定」要高深、复杂的多。   * 注:虽然课本上说,汉字不仅象形,也有形声、会意、假借、转注、指事等多种构字法,但总体而言,是都以「象形」为根基,属于广义的「象形字」文化。   也因此,中国人的思维模式,亦因其文字之「象形」,而与以「字母」见长的西方文化,截然不同。   对于后者(西方),他们只需掌握 A to Z 二十六个「字母」,就可以拼写出无穷无尽的语言文字,并衍生出丰富的逻辑、推理——符号系统的「有限性」,反而令知识的构筑更加完备(有限性,是一切完备性的前提)。   但对于前者(中文)而言,则因为其「象形」语言本身就十分复杂、多样化,甚至具有某种程度上的「无限性」,故而在逻辑、推理层次就不太讲究了(无限性,是一切完备性的天敌,因为无限的东西是不可能做到完备的,这句话好好理解)。   西文,逻辑清楚;中文,气象万千。   所以,常有人抱怨,说身边的国人缺乏逻辑、偏离契约、不按规矩出牌……其实都是「象形」语言文字所必然呈现的结果——拥有「无限性」的社会文化,是不可能被任何「有限系统」给框住的。注意,这不是一种「缺陷」,而更像是一种「自由」。   但,这也是为什么,西方的英文会更适合电脑编程,因为后者之本质就是用有限符号、逻辑来构建功能「完备」的系统。但中文的多义性太强、逻辑性偏弱,显得复杂、模糊,就不适合用来作严谨的业务系统开发——这也是为什么,中国科技行业的「产品经理」总是特别难,永远要在需求方(讲中文)与程序员(用英文)的夹缝中挣扎……   而同样的道理,在医学、医疗、医药……等层面,也是存在着这种「象形」文化,与「字母」文化之间的分野。   中医、西医之间的根本性不同,就在于其对世界、对人体的认知方式,是因为其更底层的语言文字结构不同,而各自发展出迥异的知识体系、方法论。   对于西医而言,因为它的底层文化是英文,也即 A to Z 的二十六个有限「字母」。字母文化,总倾向于认为世界由有限类型的基本粒子组成。所以,它对于人体、疾病的认知方式,是强在其「解剖学」、「微生物学」,用各种工具、手段,把整体不断拆分成局部,甚至详细到分子、原子的层级,来找到「靶点」。它不仅仅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还更加要找到最精确的那一个「靶点」,进而用一切科技手段来消灭之。同时,它还因其语言文字的「有限性」,而下意识的去寻求一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「简单公式」,类似广谱抗生素、疫苗、化疗。(其实说远一点,这种简单语言文字带来大量公式化成果,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工业革命必然在西方发生,这都是「文明」最底层的源代码。)   对于中医来说,则因其底层文化是中文,具有「象形」文字的某种无限性——象形文化,总倾向于认为世界由无数变化的复杂现象构成——它对人体、疾病的认知,是构建在复杂、模糊的「现象」基础上,也即望、闻、问、切。为什么要崇尚复杂、模糊?因为中文的汉字、词句以及表意结构是无限的,永远是多元、多义的,甚至恒常有「例外」……就导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,是永远不可能被任何有限结构框住,也就很难形成一个现代工程意义上的「完备系统」,故而只能「复杂」、「模糊」,但也更加「柔性」、「个性化」。这里面,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,而根本就是语言文字带来的认知世界方法不同。   对于西方人来说,有时候难受就是难受,就是「unhappy」而已;但中文里面,却可以讲到「五味杂陈」、「欲说还休」的境界,你细品一下,就能懂这里面的分别。   也因此,在中医的世界观里,疾病、健康永远都不是一个「靶点」,或一堆「基本粒子」那么简单。而更多的,是关于「现象」,也即望、闻、问、切所输入的多维度「特征值」,综合全身各方位的信息,经模糊处理、判断,而最终输出一个认知上的「图景」。(这样的认知模型,跟今天的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神经网络、机器学习……有非常多的异曲同工之妙!懂的自然懂。)   基于「现象」,而不是「基本粒子」。那么关注的重点,也就不局限于简单的病灶,而是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系统,它的运转、流通是否正常?能否系统性地提升人体之免疫力、抵抗力甚至自愈能力?   将这些复杂的「现象」,提纲挈领、有机组织起来的,就是中医的「经络」学说。   所谓——
所谓「经络」,从西方解剖学来看,当然是看不见、摸不着。但,只要你学过高中物理,就知道一切事物都具有「波粒二象性」——既有作为「粒子」的肉眼可见层面,又有作为「波动」的看不见、摸不着但却仍能被感知的层面(而我认为,复杂的「波动」,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「现象」。)——在中国传统文化,这其实就是「阳」、「阴」:可被观看、触摸到的血管、神经,乃显著之「阳」;而对于肉眼看不见,但在中医临床,甚至足疗、眼保健操方面都能产生实际效果、现象的「经络」,就当然属于潜在之「阴」了。   「经络,是运行气血、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,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。」(摘自百度百科)这就是为什么,在中医的眼中,「手指」与「肾脏」之间,都可以存在某种能量(气血)上的彼此关联;甚至自然界的一些动物、植物、矿物等等(中药),也可以根据经验总结,而分门别类、参与到这名为「经络」的复杂系统(Complex Systems)的运行中来,这亦是中华文化「天人合一」作为最高指导思想的体现。   中医,在千百年的积累、沉淀之中,发现了「经络」的存在。也正因为「经络」,中医才发展成一门扎根于中文象形文化的「无限性」学问——不再是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而是「一切皆有可能」——遍布周身,经络上的一切环节、穴位、自然素材,都可以拿来取用(就像前面提到的,小指可以对应肾经,而不像西医,看肾就只去研究肾脏)。   甚至大自然的一切草木、动物*、矿物,也都可以被拿来取用、归于「经络」,恰如《本草纲目》的诞生。   * 注:谈到中药,最近常被人拿出来争议的就是有关「穿山甲」的话题。对此,我的看法是:保护野生动物,固然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,我也支持保护穿山甲。但要不要因为这个原因,就公然宣称穿山甲毫无药用价值?它的成份、结构果真就跟人类的指甲一样吗?其实,你不要光看微博、自媒体,而是尝试到「百度学术」或者「知网」去搜索一下「穿山甲」,看看有多少论文、数据,相信你自然会有答案。另注:在这些学术平台,也能找到关于倍受网络诟病的「夜明砂」、「人中黄」等特异中药的药学分析论文,其中也不乏临床数据。现在很多「键盘侠」用这两例特异中药来攻击中医,但他们不知道,今天很多护肤品、面膜中都含有的「尿素」,最早就是在排泄物中被发现。   中医药理论认为,药材、药物是通过「经络」对人体产生作用,而不仅仅是西医眼中的基本粒子、微生物学。换句话说,中医药理论不认为疾病是单纯由细菌、病毒等「外邪」导致——它们只是「苍蝇」,而中医药更关注如何补上那颗「有缝的蛋」。   怎么补?利用「经络」。   在中医的眼中,「经络」就是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「提纲」所在。   当然,一定会有人质疑:「经络」在解剖学上无法观测,你如何才能证明它的存在?对于这样的问题,其实答案也很简单:看疗效。古人流传下来的中医学说,当然不是拍脑门随便编的,而是千百年来无数临床经验总结的结果,所以才有「验方」一说。   存在即合理。如果,基于「经络」的诊疗手段,是可以在临床中发挥切实的作用,并有统计数据支撑。那么,不管你是否能用肉眼看见,「经络」都是一种事实上的存在。   这就很像系统科学里面,有关「黑箱」和「白箱」问题的区别:所谓「黑箱」,就是在不清楚系统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,仅凭输入、输出的结果,就能总结规律,继而解决问题、对系统展开应用。而与之相对的「白箱」,则是反过来——在完全清楚系统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,以近乎全知的状态,来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。   以「解剖学」、「微生物学」见长的西医,当然是擅长解决「白箱」问题——在基本粒子的层面,把一切物理、化学反应搞清楚,实施精确的定点式打击,消灭病灶。   以望、闻、问、切见长的中医,则是擅长解决「黑箱」问题的高手——即便我没有显微镜,不知道微观层面的作用机理,但我通过反复比对输入、输出的结果,经过千百年的积累、沉淀,也能得出行之有效的系统性规律——也即「经络」的事实性存在。   你不能解释,并不能证明它不存在。就像人类发明显微镜之前,微生物都照样存在,且一直存在罢了。   而无论「黑箱」还是「白箱」,都没有本质上的高下之分——它们,都是人类认知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方式,都有其价值。   就像某位伟人说过的:「不管黑猫白猫,逮到老鼠就是好猫。」   同时,箱子的「黑」或「白」,本身也有其相对性:就像你掌中的这部手机,对于 IT 科技人士来说,他知道芯片、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,那就是一个「白箱」;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,就算不知道其工作原理,也并不妨碍其日常使用——「黑箱」是也。   中医经络,目前仍是一个「黑箱」。   也许,终有一天,人类的科学技术会揭开「经络」的奥秘吧。         近代医学家唐宗海曾言:「中医长于气化,西医长于解剖。」   这句话,一语道破了中、西医的本质区别:前者注重「经络」,而后者系基于「解剖学」、「微生物学」。语言文字不同,导致认知体系、方法论截然不同,其各自对人体、疾病的处理对策也是天壤之别。   而这样的天壤之别,在我等「阴阳家」的眼中,也是顺其自然——依阴阳五行而论,西方属「金」、东方属「木」。   这一点,从现实的餐桌上——西方人喜用金属刀叉,而东方人则善用木质筷子,便可以看出(没想到吧!)。   西方「金」者,如刀斧、剑戟,善攻伐。其针对疾病的策略,是找到「靶点」予以消灭,就像刀叉用于切割,对病灶无情打击。   东方「木」者,如森林、园艺,是胜在培育、生长。它把「人」视为一个有机整体,提升其免疫力、抵抗力甚至自愈能力,来展开一场「总体战」,甚至「超限战」。   它们的,分别——   西医之长项,在于其「基本粒子」的视角,利用显微镜,能在极其微观的层面解决问题——研制抗生素、疫苗,甚至改变基因。   中医之境界,则在于其「气象万千」——将人与自然,视为一个整体,以「经络」来提纲挈领,将其调理顺畅、流通。   一个,就像金属刀叉,将病灶不断往细微的层次切碎、征服;   一个,就像木质筷子,一夹就是一个整体,能灵活应对各种饭局。   一个认为:消灭疾病,就可以健康。一个则认为:只要健康,就能战胜疾病。   那到底,哪个更正确?也许,这个问题的答案,就像西餐、中餐哪个更好吃一样,是永远没有讨论的尽头……   而「健康」这件事,也未必完全由「科学」决定——一个人不生病、感觉好,完全是因为符合科学主义*的「公式」吗?   我看也未必吧。   * 注:科学主义(Scientism),也叫「唯科学主义」,是把自然科学技术作为一切哲学的基础,并相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,且是所有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案。科学主义,将科学神圣化,并排除其它如美学、道德、宗教层面的任何影响,故而显得偏激,常引起争议。如今,网上的各种「中医黑」、「键盘侠」,大多属于「科学主义者」。   与此同时,西方科学发展到今天,当进入到——「复杂理论」(Complexity Theory)以及「机器学习」(Machine Learning)这两个领域之时,也发现崭新的趋势:   第一,生命、社会作为自组织的复杂系统,在看似随机、混沌的运动和演变中,也能渐渐总结出一些隐藏的规律和模式,恰似中医眼中的「经络」——于微观处并不可见,但却总能在宏观运动中发挥作用,且行之有效。(比如:自组织状态下的蚂蚁群体,能形成有意思的队列形状,但这件事无法在微观层次上解释,而只能在宏观实践中证明。)   第二,在人工智能(AI)领域大红大紫的机器学习流派,尝试通过电脑代码编织的神经网络(Neural Network),去不断学习、进化,继而在不完全了解系统内部结构、相互关系的基础上,能以可信的成功率去解决「黑箱」问题。(比如:人脸识别。目前,没有科学家能在微观层面给出人脸识别的「公式」,但机器训练以后,就是可以识别。这样的「黑箱」认知模型,跟中医药理论千百年的不断迭代、源远流长,是非常相似的!*)   * 注:也许是巧合,在「机器学习」这样的「黑箱」领域,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开始全球逆袭的起跑点。如今,在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上,中国科技界的实力已全面崛起,渐渐追上美国。也许,这样的「黑箱」思维,刚好特别适应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!   也许,人类对于「复杂理论」与「机器学习」的不断深化研究,也能从另一个侧面,去不断揭开中医药理论的神秘面纱。但中医药领域的从业人士,也不能固步自封,要密切关注世界科技的进展,积极利用这些最新的理论、工具,让自己也不断进化……  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,曾言:「勿滞仲景纸上语。」意思是,要尊重古人的《伤寒论》,但也不要拘泥于此,而应不断革新、突破。这一点,在当今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蓬勃兴起、发展的时代,我想,对中医药行业是格外有借鉴意义的。   世界,由「基本粒子」组成。   世界,亦由千变万化的「现象」所构筑。   波粒二象,恰似阴阳两仪。   你,又怎么看呢?     特别声明:作者并非医生,而是成长于医家背景,家族里中医、西医都有,不存在预设的偏向性。作者的专业背景是计算机科学,兼修艺术。近年来,作者创办「甲子研究院」,致力于周易、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开发。